浙江开放大学权威题库平台:覆盖形考作业、期末试题、历年真题,一站式备考助手!
开放大学试卷作业题库

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?

立即关注 渝粤题库微信公众号,轻松解决学习难题!

浙江开放大学
扫码关注

作业辅导
扫码关注
论文指导
轻松解决学习难题!

宁波开放大学电气控制与PLC学习行为评价

宁波开放大学电气控制与PLC学习心得

课程概述

电气控制与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是宁波开放大学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,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。课程内容涵盖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、工作原理、PLC硬件结构、编程语言(如梯形图、指令表)、典型控制案例分析,以及实际项目设计与调试。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,学生能够理解从传统继电器控制到PLC控制的演变逻辑,并具备独立完成简单自动化系统设计的能力。

学习收获与体会

1. 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构建

- 电气控制基础:课程首先梳理了传统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(如接触器、继电器、按钮等),并通过电路图分析讲解了其逻辑控制原理。这让我意识到,PLC并非完全取代传统控制,而是通过更灵活的编程方式优化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和可维护性。

- PLC核心概念:学习了PLC的硬件架构(CPU、输入输出模块、电源等)和软件编程逻辑。特别是对PLC的扫描工作方式、存储器类型(如I/O映像区、数据块)的理解,让我明白PLC如何高效处理输入信号并执行程序。

- 编程语言的对比:通过梯形图(LAD)、功能块图(FBD)和语句表(STL)的对比学习,我认识到梯形图的直观性在工业现场中的重要性,而语句表则更适合复杂逻辑的编程需求。

2. 实践操作的重要性

- 仿真软件的使用:课程中使用了TIA Portal、GX Developer等仿真软件,通过模拟实际工业场景,我能够直观地观察PLC程序的运行过程。例如,在模拟交通灯控制系统时,通过修改定时器参数,实时看到灯态变化,加深了对时序逻辑的理解。

- 硬件接线与调试:在实验室中搭建的PLC实验台,让我亲身体验了从设计电路到编写程序、调试的全流程。例如,设计一个三相异步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时,因误接常闭触点导致电机无法启动,最终通过反复检查电路图和程序逻辑解决问题,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严谨性的重要性。

- 项目实战经验:期末设计的“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”项目中,团队合作完成了物料传送、分拣、计数等模块的PLC程序编写。通过该项目,我不仅掌握了PLC与传感器、执行器的联动调试技巧,还学会了如何利用PLC的通信功能实现多设备协同。

3. 对工业自动化的新认知

- PLC在工业中的应用:课程案例涉及电梯控制、机床加工、流水线自动化等,让我意识到PLC在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。例如,通过分析数控机床的PLC程序,理解了如何通过脉冲输出控制步进电机的运动轨迹。

- 数字化控制的优势:对比传统继电器控制,PLC的可编程特性使得系统升级和故障排查更为便捷。例如,修改程序逻辑只需在软件中调整,无需重新布线,极大提升了系统灵活性。

学习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

1. 梯形图逻辑的复杂性

- 挑战:初期学习梯形图时,对逻辑运算符(如AND、OR、NOT)的组合应用感到困惑,尤其是处理多条件分支和定时器/计数器时容易出错。

- 解决方法:

- 分步拆解:将复杂程序分解为多个子功能模块,逐一调试验证。

- 逻辑转换练习:通过将继电器电路图转换为梯形图,再将梯形图转换为语句表,加深对不同编程语言的逻辑对应关系的理解。

- 案例分析:反复研究教材中的典型案例(如传送带启停控制),模仿其编程思路并逐步改进。

2. 硬件接口与通信协议的陌生感

- 挑战:对PLC的输入输出接口类型(如DI/DO、AI/AO)、通信协议(如Modbus、Profinet)以及与第三方设备(如变频器、触摸屏)的联动缺乏实践经验。

- 解决方法:

- 实验台实操:在实验室反复练习接线,熟悉不同模块的接线规范和信号类型。

- 查阅手册:通过阅读PLC用户手册和通信协议文档,逐步掌握参数配置方法。

- 在线资源辅助:利用YouTube和B站上的PLC通信教程视频,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学习。

3. 时间管理与远程学习的平衡

- 挑战:作为开放大学的学生,课程以线上学习为主,需兼顾工作与学习,容易导致进度拖延。

- 解决方法:

- 制定计划表:将课程内容拆解为每周目标,优先完成实验和编程作业。

- 利用碎片时间:通过手机端学习平台观看录播课,通勤时间复习知识点。

- 参与线上讨论:在课程论坛中与同学交流难点,互相解答问题,减少自学中的困惑。

关键知识点总结

1. PLC编程基础

- 基本指令:触点(常开/常闭)、线圈(输出)、定时器(TON、TOF)、计数器(CTU、CTD)。

- 复杂指令:比较指令(CMP)、移位寄存器(SFT)、中断指令(INT)、PID控制指令。

- 编程规范:梯形图的左母线原则、避免双线圈输出、合理使用标志位寄存器(M)。

2. 典型控制案例

- 顺序控制:通过步进指令(如STL、SFC)实现多步骤流程控制,例如装配线的分阶段操作。

- 闭环控制:学习PID参数整定方法,用于温度、压力等模拟量控制场景。

- 故障诊断:利用PLC的诊断功能(如强制输入、变量监控)快速定位系统故障,例如传感器信号丢失或执行器反馈异常。

3. 工业现场知识

- 安全规范:PLC接线时需注意电压等级、接地保护及电气隔离,避免短路或损坏模块。

- 设备选型:根据控制需求选择PLC型号(如CPU模块的I/O点数、存储容量)和外围设备(如光电传感器、电磁阀)。

- 维护与升级:PLC程序的版本管理、备份恢复以及现场参数调整技巧。

学习方法与经验分享

1. 理论结合实践

- 边学边练:每学习一个新指令,立即在仿真软件中编写简单程序验证其功能。例如,学习移位寄存器时,设计了一个LED流水灯程序。

- 动手实验:尽可能在实验室完成硬件接线,避免依赖理论想象。例如,通过实际接线理解输入滤波器的作用。

2. 利用课程资源

- 教材与课件:重点研读教材中的电路图和程序示例,结合课件中的动画演示理解扫描周期。

- 实验报告: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与解决方案,形成自己的“故障排除手册”。

- 教师答疑:及时向授课教师请教编程逻辑和硬件配置问题,例如如何设置高速计数器的参数。

3. 团队协作与交流

- 组队完成项目:在自动生产线项目中,团队成员分工负责不同模块(如传感器采集、电机控制),最终整合调试,提升了协作能力。

- 分享编程思路:通过讨论发现,不同同学对同一问题的编程逻辑可能差异较大,例如用不同的指令组合实现相同的启停控制,这让我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。

课程不足与改进建议

1. 实验设备种类有限

- 现状:实验室主要使用西门子S7-200和三菱FX系列PLC,但工业现场可能涉及更多品牌(如欧姆龙、AB)。

- 建议:增加不同品牌PLC的对比实验,或提供虚拟仿真平台模拟多品牌设备的通信场景。

2. 现场案例深度不足

- 现状:课程案例多为简单场景(如交通灯、电机控制),对复杂工业系统的实际应用分析较少。

- 建议:引入更多真实工业项目案例(如自动化包装线、机器人控制),并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行经验分享。

3. 远程学习互动性较弱

- 现状:线上课程缺乏实时操作演示,部分同学对硬件接线细节理解不深。

- 建议:增加直播实验环节,或制作硬件接线的3D动画教程,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操作步骤。

个人成长与未来规划

1. 技能提升

- 通过本课程,我掌握了PLC基础编程能力,能够独立完成小型控制系统的逻辑设计。

- 提升了电路分析与故障排查



    扫描二维码,在手机上阅读
    评论留言

    昵称

    个人资料
    个人资料
    浙江开放大学试题答案库 | 形成性考核题库+作业解析+期末复习资料
    • 文章2894
    • 评论0
    • 微语0
    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