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开放大学权威题库平台:覆盖形考作业、期末试题、历年真题,一站式备考助手!
开放大学试卷作业题库

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?

立即关注 渝粤题库微信公众号,轻松解决学习难题!

浙江开放大学
扫码关注

作业辅导
扫码关注
论文指导
轻松解决学习难题!

浙江开放大学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学习行为评价

浙江开放大学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》学习心得

一、课程概述与学习目标

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》是浙江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,旨在帮助学习者理解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规律,掌握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。通过系统学习,我明确了课程的核心目标: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幼儿可感知、可操作的活动形式,并注重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、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兴趣。

二、核心知识点总结

1. 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特点

- 具象性:幼儿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理解数学概念,而非抽象符号。

- 经验依赖性:数学学习需与生活经验结合,例如通过分发玩具、测量身高来学习数量与测量。

- 个体差异性:不同幼儿在数学敏感期、兴趣和能力上存在差异,需个性化指导。

2. 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

- 游戏化原则:将数学概念融入游戏,如“数字寻宝”“形状拼图”,增强趣味性。

- 生活化原则:从日常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,例如通过分餐、整理玩具学习分类与排序。

- 互动性原则:强调师幼互动和同伴合作,例如通过小组讨论解决“谁的积木更高”问题。

3. 数学核心经验的分类与应用

- 数与运算:通过实物点数、比较大小等游戏培养数感。

- 图形与空间:利用积木搭建、拼贴画等活动认识几何形状和空间关系。

- 模式与逻辑:设计重复图案或分类游戏,帮助幼儿发现规律。

- 测量与数据:通过非标准测量(如用积木量身高)和简单统计(如投票选择)培养量感。

4. 教学方法与策略

- 情境教学法: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场景,例如超市购物情境学习钱币与加减法。

- 问题解决教学法:鼓励幼儿通过观察、操作和讨论解决实际问题,如“如何公平分配糖果”。

-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:结合幼儿的视觉空间、身体运动智能设计活动,例如用肢体动作表示数字大小。

三、学习体会与收获

(一)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全新认知

1. 数学教育不是“教数字”

课程颠覆了我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刻板印象。过去认为只需教幼儿认数、写数,但通过学习发现,数学教育更应关注幼儿对数量关系、空间逻辑的直观感知。例如,通过“按颜色分类积木”活动,幼儿不仅能认识颜色,还能理解“多”与“少”的概念。

2. 游戏是数学学习的最佳载体

游戏化教学能有效激发幼儿兴趣。例如,设计“数字捉迷藏”游戏(将数字卡片藏在教室角落,让幼儿寻找并按顺序排列),既能锻炼幼儿的数序能力,又能提升其探索欲望。

3. 生活即课堂

数学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。课程中提到的“户外测量”案例让我深受启发:带领幼儿用脚步测量操场长度,用树叶比较大小,这些活动让数学变得触手可及。

(二)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

1. 活动设计的系统性

学习后,我能够更系统地设计活动。例如,针对“图形认知”主题,先让幼儿在自然角观察树叶形状,再通过拼贴画巩固图形特征,最后延伸到寻找教室中的图形,形成“观察—操作—应用”的完整链条。

2. 注重幼儿的主动建构

课程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体。在“比较长短”活动中,我摒弃了直接示范的方法,而是提供不同长度的绳子,引导幼儿自主探索“如何让绳子变得一样长”,从而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。

3. 评价策略的转变

学习前,我常以“答对题”作为评价标准,现在意识到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。例如,在“数积木”活动中,不仅记录幼儿的计数结果,还观察其是否重复点数、是否使用一一对应策略,并据此调整教学计划。

四、教学实践反思

(一)成功案例

- “图形小侦探”活动

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游戏,让幼儿扮演侦探,通过寻找教室中隐藏的图形卡片(如圆形窗户、三角形积木)完成任务。活动后,幼儿能准确说出图形名称,并自发讨论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。

启示:角色扮演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,同时将数学概念与生活场景结合,加深理解。

(二)挑战与改进

- 幼儿数学焦虑的处理

在一次“数字配对”游戏中,部分幼儿因无法快速完成任务而表现出挫败感。

改进措施:

- 减少竞争压力,改为“合作完成任务”模式;

- 提供多感官材料(如数字沙盘、数字拼图),让幼儿通过触摸、拼搭降低学习难度。

- 家园共育的衔接不足

家长反馈幼儿在家对数学活动兴趣不高,发现是因家庭缺乏数学教育意识。

解决方案:

- 发放《家庭数学游戏指南》,推荐如“厨房里的分类”“散步时数步数”等简单活动;

- 通过家长会展示幼儿在园的数学活动视频,增强家长对数学启蒙重要性的认知。

五、未来改进方向

1. 深化生活化教学设计

- 开发更多与幼儿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活动,例如利用餐点时间学习分数(分蛋糕)、通过种植活动观察生长规律。

2. 加强个性化指导

- 对数学能力较弱的幼儿,设计一对一的“数学小任务卡”,例如用实物操作卡帮助其理解加减法;

- 对能力较强的幼儿,提供挑战性任务,如设计简单的“图形迷宫”。

3. 探索多元智能融合

- 尝试结合音乐与数学,例如通过拍手节奏学习模式规律;

- 利用户外运动设计空间方位游戏,如“根据指令寻找藏宝点”。

4. 提升教师自身数学素养

- 参与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,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设计;

- 阅读《早期数学教育》《儿童数学思维发展》等专业书籍,拓宽理论视野。

六、总结

通过系统学习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》,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数学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兴趣、培养思维、联系生活。未来,我将摒弃“填鸭式教学”,转而以幼儿为中心,设计更多开放性、探索性的数学活动,让数学学习成为幼儿主动发现和创造的过程。同时,课程中强调的“教师观察与引导”能力将成为我日常工作的重点,通过细致记录幼儿的学习表现,不断优化教学策略,真正实现“在玩中学,在做中思”的教育目标。

备注:本学习笔记结合了课程理论、个人实践反思及未来规划,旨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幼儿可理解、可操作的活动,同时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家园协同教育的重要性。



    扫描二维码,在手机上阅读
    评论留言

    昵称

    个人资料
    个人资料
    浙江开放大学试题答案库 | 形成性考核题库+作业解析+期末复习资料
    • 文章2894
    • 评论0
    • 微语0
    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