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开放大学权威题库平台:覆盖形考作业、期末试题、历年真题,一站式备考助手!
开放大学试卷作业题库

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?

立即关注 渝粤题库微信公众号,轻松解决学习难题!

浙江开放大学
扫码关注

作业辅导
扫码关注
论文指导
轻松解决学习难题!

浙江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学习行为评价

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学习心得

——浙江开放大学文学研习笔记

一、课程概述与学习背景

在浙江开放大学"中国当代文学专题"课程中,我系统性地梳理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1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脉络。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,通过文本细读、历史背景分析、作家访谈视频及学术研讨等形式,构建了多维度的文学认知框架。作为非文学专业背景的学习者,这门课程不仅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,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当代文学作为社会文化镜像的独特价值。

二、核心内容研习

(一)文学思潮的嬗变轨迹

1. 新时期文学(1978-1989)

- 伤痕文学:如卢新华《伤痕》对文革创伤的集体记忆重构

- 改革文学:蒋子龙《乔厂长上任记》展现的体制变革诉求

- 寻根文学:韩少功《爸爸爸》对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

- 先锋文学:马原《冈底斯的诱惑》叙事实验的突破性意义

2. 市场化转型期(1990-2000)

- 以王安忆《长恨歌》为代表的都市书写,揭示市场经济初期的人性异化

- 贾平凹《废都》对传统文化解构与现代性焦虑的双重表达

- 网络文学萌芽:痞子蔡《第一次的亲密接触》的媒介革命意义

3. 全球化时代(2000-至今)

- 魔幻现实主义本土化:莫言《蛙》中的历史寓言书写

- 新生代作家创作:双雪涛《平原上的摩西》对城市边缘群体的关注

- 生态文学转向:阿来《尘埃落定》与格非《春尽江南》中的环境意识

(二)经典文本深度解析

1. 余华《活着》的叙事策略研究

- 冷峻笔触下的生存哲学

- 叙事视角转换对主题深化的作用

- 传统悲剧美学的现代演绎

2. 莫言《红高粱家族》的地域书写

- 高密东北乡作为文学地理的建构过程

- 民间文化元素的符号化运用

- 战争叙事中的生命意识表达

3. 东西《篡改的命》的现实批判

- 命运主题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变奏

- 城乡二元结构的当代呈现

- 个体奋斗与制度困境的辩证关系

(三)创作方法论启示

1. 现实主义的当代转型

- 从"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"到"非常态现实"的描写

- 王蒙《活动变人形》对启蒙叙事的创新实践

- 贾平凹《秦腔》的乡土叙事新范式

2. 文学语言的革新

- 格非《江南三部曲》的诗性语言实验

- 麦家《解密》密码般的叙事结构

- 李娟散文中的自然主义表达风格

3. 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

- 王小波《黄金时代》与90年代社会思潮的共振

- 韩寒《三重门》反映的教育体制批判

- 网络文学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历史重构与大众传播

三、个人体会与认知突破

(一)文学史观的重构

通过系统性学习,我重新认识了当代文学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同构关系。如1980年代的文学爆炸不仅是艺术现象,更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文学表征;网络文学的兴起则直接对应着数字时代的媒介革命。这种将文学置于具体历史语境的分析方法,打破了我对文学单纯作为审美对象的认知局限。

(二)文本解读能力提升

在教师指导下,我掌握了"文本细读+历史语境+文化批评"的三维分析法。例如研读毕飞宇《推拿》时,不仅关注盲人群体的生存状态,更深入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后现代空间叙事理论,以及市场经济对传统伦理的冲击。这种分析方法使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立体深刻。

(三)创作实践的启发

课程要求的创作实践作业让我尝试以"70后"作家的视角书写城市记忆。在写作过程中,我深刻体会到当代文学中"在地性"与"全球性"的张力,如何将个人经验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成为创作的关键。通过对比余华早期作品与后期创作,我领悟到文学语言的锤炼需要长期的实践与反思。

四、社会观察与反思

(一)文学的社会镜像功能

在研读阎连科《受活》时,我意识到当代文学已成为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窗口。小说中"贫困县"的荒诞叙事,恰是市场经济初期资源错配的文学隐喻。这种创作手法提醒我们,文学不仅是艺术表达,更是社会诊断的工具。

(二)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

通过对比1980年代的"文化寻根"与当下"新乡土写作",我注意到文化认同的建构呈现出从集体记忆到个体经验的转变。双雪涛笔下的东北工业遗存,与葛水平《裸岩》中的山西地貌,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独特表达。

(三)媒介变革的文学回应

网络文学的兴起颠覆了传统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模式,但其背后反映的大众文化诉求值得深入思考。在分析《盗墓笔记》系列时,我发现这类作品既延续了传统志怪小说的叙事基因,又通过互动式创作实现了读者参与的革命,这为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

五、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

(一)课程特色总结

1. 跨学科视角:结合社会学、传播学、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理论

2. 数字化资源:提供作家访谈、文学纪录片等多媒体学习材料

3. 实践导向:要求完成文学评论与创作实践的双重任务

(二)学习方法优化

1. 建立时间轴:将重要作品与重大历史事件对应标注

2. 对比阅读法: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作

3. 文本实验:尝试用当代文学手法改写经典文本

(三)后续学习规划

1. 深入研读王安忆《长恨歌》与张爱玲《倾城之恋》的都市书写比较

2. 探究"新工人文学"代表作中的阶级叙事

3. 关注Z世代作家创作中的元宇宙元素

六、反思与展望
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学既是时代的产物,又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。在数字化与全球化交织的当下,文学创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。未来我将:

1. 持续跟踪当代文学的前沿动态

2. 尝试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实践

3. 关注文学评论的跨媒介表达方式

结语:

这门课程不仅让我建立起系统的中国当代文学知识体系,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文学感知力。当重读余华《活着》时,我已能从福克纳式的叙事结构中,读出中国农民在历史洪流中的精神韧性。这种认知的跃迁,正是文学教育给予我们的珍贵馈赠。

(学习笔记撰写日期:2023年11月)

(字数统计:986

注:本文笔记结合了课程讲授内容、指定阅读书目及个人创作实践,通过结构化框架呈现学习成果,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研习过程。在具体写作中,建议增加3-5个具体文本的分析案例,并补充个人创作片段的反思内容,以增强笔记的个性化特征。



    扫描二维码,在手机上阅读
    评论留言

    昵称

    个人资料
    个人资料
    浙江开放大学试题答案库 | 形成性考核题库+作业解析+期末复习资料
    • 文章2894
    • 评论0
    • 微语0
    标签